> 修真小说 > 我上山打个猎,怎么皇袍披我身上了 > 第38章 活菩萨宋玉
  马车在宋玉家门口停稳,车轮压过干硬泥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午后格外清晰。

  宋玉掀开车帘,跳下车,寒风立刻灌了他一脖子。

  他紧了紧旧袄,车夫已经麻利地卸下他从镇上带回的一些零碎家什。

  刚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,一股熟悉的、带着些许焦糊味的饭香飘了出来,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弛了半分。

  黄雨柔和肖清芷听到动静,从屋里迎了出来。

  “夫君,回来了?”黄雨柔脸上带着笑,眼神里有关切。

  如今的黄雨柔对于叫宋玉夫君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。

  肖清芷只是站在一旁,目光在他身上打了个转,又落在他提着的包裹上,没说话。

  宋玉“嗯”了一声,将包裹递给黄雨柔:“镇上买了些针头线脑,还有点红糖。”

  话音刚落,院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村长李茂那微驼的身影便出现在门口,额头上还带着一层薄汗,显然是小跑过来的。

  “宋玉娃子,你可算回来了!”李茂一进院子,就喘着气说道,手里捏着一张泛黄的、写满了歪歪扭扭字迹的纸。

  “李叔,慢点说,不急。”宋玉示意他进屋。

  黄雨柔已经手脚麻利地倒了碗热水递过去。

  李茂接过碗,也顾不上喝,将手里的纸往宋玉面前一摊:“你瞧瞧,你瞧瞧!这……这是报名的人!”他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和一丝难以置信。

  “好家伙,除了几户实在抽不出人手的,差不多都来了!连隔壁村都有人托话想问问呢!”

  宋玉接过那张写满了名字的纸,目光扫过。

  纸张粗糙,墨迹深浅不一,有些名字旁边还按了红指印。

  他粗略数了数,至少有四五十户,每户少则一人,多则三四人。

  饶是他早有预料,此刻也不禁挑了挑眉。

  这槐树村,连带周边零散的住户,能动弹的青壮年和半大孩子,怕是都来了七七八八。

  “这么多人?”宋玉的语气平静,但眼底闪过一丝诧异。

  “可不是嘛!”李茂一拍大腿,激动得脸上的褶子都舒展开了。

  “一天二十文,还管一顿饱饭!

  宋玉,你这手笔,啧啧,咱们槐树村多少年没见过这阵仗了!”他顿了顿,又凑近了些,压低了声音。

  “就是……那王二麻子和刘三狗他们几个,没来。我问了,王二麻子还嘴硬,说不稀罕。”老村长脸上带着几分担忧。

  “这几块滚刀肉,平日里游手好闲惯了,我怕他们……”

  宋玉放下名单,端起桌上黄雨柔刚给他倒的热茶,吹了吹热气,浅呷一口,才不紧不慢地道:“随他们去。

  工坊开门做活,来去自由,不强求。只要他们不来捣乱,咱们井水不犯河水。”

  李茂张了张嘴,想说什么,最终还是叹了口气。

  宋玉心里则是另一番计较。

  王二麻子那伙人,本性难移。

  他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去普度众生,非得把每个人都拉上正道。

  嗯......尊重他人命运,放下助人情节。

  不过,话是这么说,该有的防备也不能少。

  这帮泼皮无赖,眼瞅着村里其他人都能吃饱饭、有钱拿,他们却只能眼巴巴看着,时间一长,心理失衡是必然的。

  保不齐哪天就憋不住,又想搞点小动作。

  宋玉指尖无意识地在粗陶碗边沿轻轻敲击着,眼神微凝,心里已经有了几分计较。

  有些手段,还是得提前备着,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。

  第二天,天刚蒙蒙亮,槐树村的空气里就多了一丝不同寻常的躁动。

  宋玉没耽搁,领着李茂和几个自告奋勇的村民,在他家院子旁边那块空地上开始规划。

  制盐需要灶台、晾晒场和堆放原料的棚子;制肥皂也需要熬煮的大锅和阴凉通风的固化区域。

  村民们的热情空前高涨。

  男人们扛木头、挖地基、和泥巴,女人们则帮忙打下手,递工具、清理杂物。

  一时间,锤子敲击木桩的“咚咚”声,锯子拉扯木料的“刺啦”声,人们的吆喝声、说笑声,混杂在一起,给这个死气沉沉了许久的村子注入了久违的活力。

  黄雨柔和肖清芷也没闲着。

  黄雨柔帮着烧水、准备些简单的吃食,肖清芷则默默地在一旁帮忙规整工具,打扫场地,动作不多,却总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。

  日头渐渐升高,到了晌午。

  宋玉让众人先歇歇。他从家里搬出两口大铁锅,架在临时垒起的灶台上。

  几斤带着肥膘的野猪肉被他切成大块,还有一些干菜、萝卜,一股脑儿地丢进锅里。

  随着柴火噼啪作响,浓郁的肉香混合着菜香,开始在工地上弥漫开来。

  那香味霸道得很,勾得人口水直流。

  干活的村民们,无论是壮汉还是半大孩子,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,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两口翻滚着热气的大锅。

  “咕嘟……咕嘟……”

  锅里的汤汁翻滚着,肉块在里面沉沉浮浮,炖得烂熟。

  “开饭了!”宋玉扬声喊道。

  村民们早就按捺不住,纷纷拿着自家带来的破碗烂盆围了过来。

  宋玉亲自掌勺,黄雨柔和肖清芷在一旁帮忙分发窝头。

  他舀菜不偏不倚,每人碗里都有一勺浓稠的菜汤,几块萝卜,最重要的是,都有一块亮晶晶、颤巍巍的肥肉!

  “肉!真的是肉!”一个半大小子捧着碗,看着碗里那块足有小儿拳头大的肉块,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。

  他小心翼翼地先嘬了一口汤,烫得直吸气,脸上却笑开了花。

  “香!太香了!”

  “俺这辈子还没吃过这么香的炖菜!”

  村民们围坐在一起,狼吞虎咽。

  风卷残云一般,顾不上说话,只有呼噜呼噜的吃饭声和满足的叹息声。

  有个婆娘,碗里的肉没动,只吃了点菜和窝头,就想把碗里的肉偷偷藏进怀里。

  “婶子,”宋玉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到她耳朵里,“肉是给大家干活补充力气的,都吃了,下午才有劲儿。”

  那婆娘脸一红,有些局促:“俺……俺想带回去给俺家那口子和娃尝尝……”

  “不行。”宋玉的语气不容置喙。

  “工坊的规矩,饭食当场吃完,不准带走。

  下午干完活,按人头发放今天的工钱,到时候你们想买什么给家里人,是你们的自由。”

  他顿了顿,声音缓和了些,“但在这里,就得把肚子填饱了,不然下午没力气干活,我这肉不就白费了?”

  众人听了,都觉得在理。

  那婆娘也就不再坚持,拿起筷子,夹起那块肉,犹豫了一下,还是送进了嘴里。

  肉香瞬间在口腔里炸开,她满足地眯起了眼睛。

  宋玉看着众人吃得香甜,又扬声道:“还有个事,跟大家说一下。

  往后,凡是来工坊做工的。

  家里若是有行动不便的残疾人,或者是有五岁以下、离不开人照顾的小娃娃。

  每天收工后,可以凭村长开的证明,额外领一份带肉的吃食。”

  这话一出,人群顿时安静了一瞬,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喧哗!

  “啥?宋……宋东家,您说的是真的?”一个瘸腿的老汉拄着拐杖,激动得声音都发颤了。

  他家里有个瘫痪在床的老伴,平日里能有口稀粥就不错了,哪敢想吃肉!

  “俺家!俺家有个三岁的娃!”一个年轻媳妇也叫了起来,脸上满是惊喜。

  “扑通!”

  一个汉子突然跪了下来,朝着宋玉就要磕头:“宋东家!您就是活菩萨啊!俺给您磕头了!”

  他这一跪,旁边好几个人也跟着要跪。

  “都起来!”宋玉眉头一皱,声音陡然严厉起来,“我把丑话说在前头!在我这里做工,凭力气吃饭,谁也不欠谁的。

  以后谁再敢给我下跪,工坊的活儿也别干了,直接走人!”

  他这话掷地有声,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
  那些刚要跪下的人,顿时僵住了,面面相觑,又慢慢站直了身体。

  宋玉扫视一圈,看着他们脸上那混杂着感激、敬畏、还有些许不安的神情,语气放缓了些:“大家吃饱喝足,歇口气,下午咱们接着干。

  早点把棚子搭起来,就能早点开工赚钱。”

  众人纷纷应和,看向宋玉的眼神里,除了感激,更多了几分信服和依赖。

  下雪时送的碳,就是比任何时候都暖和。